湟水,流经甘肃西宁城北的黄河重要支流。4600年前,古老的羌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明,这个文明在持续了整整1000年后,却突然神秘衰落了。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文明的消亡?1974年春,湟水北岸台地上的柳湾村村民在挖渠引水时发现了一片墓地。此后在5年多的发掘中,共出土了各种彩陶器皿15000余件。历时千年的神秘彩陶王国终于重回人间。昨天,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的111件典型彩陶真品来到南京博物院,向南京人揭示了黄河之源神秘彩陶王国的兴衰。
甲骨文雏形现身彩陶
彩陶,顾名思义就是经过上色作彩后烧制而成的陶器。记者看到,它们大多数都是由黄、黑、红三色组成,古朴大方,历经数千年光泽依旧。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馆长陆晓华告诉记者,黄的是陶土本色,黑红两色则是古羌人烧造前涂上去的。经过分析,原始先民分别使用了几种矿物质做涂料,红色是因为颜料中含铁元素较高,经高温烧造后形成的,而黑色则是采用了含锰元素较高的矿物颜料。不过这些颜料来自何方,至今仍然是个谜。
在这些陶器上,除了史前陶器上常见的象征生殖崇拜的蛙纹和光明崇拜的字纹之外,还有许多类似于“十、O、兰”等抽象符号。彩陶馆的李永虹告诉记者,在出土的彩陶中散落着1000多个符号,学者归纳后共分为31 9种。这些符号有的甚至可以在甲骨文中找到影子,显然是记事符号。李永虹说:“这些彩陶符号最有可能是甲 骨文的起源。”
不过它们到底记载了什么呢?学术界认为它们或者是制造工匠的特有记号,或者是氏族的徽号。这个悬案的解决还有待于更多有规律符号的发现。
环境变迁导致彩陶文明衰落
这个彩陶王国是如何消亡的呢?记者在展览上发现,这些彩陶时间越往后,就制作得越粗糙,彩色花纹也 由繁复精美过渡到简单粗犷,直至最后放弃彩绘,成了素面光陶。
“由于自然环境影响,羌人从半农半牧部落变为纯游牧民族是很重要的原因。”李永虹说。她带记者来到 一件距今4000年的双大耳彩陶罐前。陶罐上彩绘着一幅太阳照耀禾苗的图画,这是古羌人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
可是后来由于环境变迁,湟水一带已经不适应农耕需要了,古羌人过上了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原先定居生活时烧造的巨大精美的彩陶器皿,在迁移中已经成为累赘。古羌人不得不逐渐放弃了坚守千年的彩陶烧造工艺。简单小巧,可以随走随造的素面光陶成为他们游牧生活的首选器皿。灿烂的彩陶文明衰落了。
青铜文明带来最后一击
而给彩陶王国以最后一击的则是青铜时代的到来。距今大约3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们逐渐掌握了比陶器更结实耐用和美观的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住在湟水流域的古羌人也受到了青铜文化的冲击。连他们的陶器都深受青铜器造型的影响。记者在现场看到了一件素面的陶,大敞口、双耳、三足鼎立和青铜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在12万平方米的柳湾墓葬群中并没有出现一件完整的青铜器,只是发现了一只残存的铜鼎的足。这只有一种可能,在受到青铜文化的冲击时,彩陶王国缔造者的后代们已经离开柳湾,踏上了迁徙的漫漫征程,仅仅留下了祖先们充斥着彩陶的墓葬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