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莲花形香炉虽有东传高丽的辉煌经历,但在中国宋代诸窑所产瓷器中既找不到其源,也无从寻其流,即使在后来的瓷器生产中也不见该炉的余绪。那么,这件汝窑莲花形香炉是该窑场工匠在北宋末年的独创,还是取法于其他质地的同类型器物或更早的器物形制呢?
在考古发现与传世实物中,早于汝窑莲花形香炉且器形相类者目前发现的有两例。第一例是现藏于瑞典屋列系好物东方博物馆的白瓷莲花形狮盖香炉。该炉分为盖和炉身两部分:盖为扶绣球的蹲狮形,狮张嘴;炉为莲花形,喇叭状足。从器形和釉色看该炉当为晚唐邢窑的产品。第二例是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件银镀金莲花形香炉。该炉见于同遗址出土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账”碑铭记第12行,原名为“(银金花)香炉一副并碗子”。该香炉采用银块锤鲽而成,分为器盖、炉身、炉碗、炉座四部分。盖为半球形,镂孔,上有宝珠形纽,盖缘斜外折并转而下垂为母口,与炉的双唇口相套;炉身作仰莲瓣形,折沿,侈口,弧壁,下有圈足与炉座相连;炉座为覆荷叶形,座身通体饰有写实的荷叶脉纹,并有镂孔。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账”和“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二碑文均表明地宫封闭于唐咸通十五年(即乾符元年,874年)正月四日。从碑文看这件银镀金莲花形香炉也是舍利被迎进皇宫后“相次赏赐”的宝物之一,有可能也是文思院专门为此事而做,故其制成年代极有可能与前述带铭记者相去不远,说明这种银镀金莲花形香炉于唐代晚期仍在制造和使用。同时,从它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看,该炉应和佛教有关。在图像学材料中,早在北朝的佛教造像中就已经有了这种莲花形香炉的雏形凹,足见该形式的炉与佛教关系之悠久了。
瓷器造型模仿金银器始自北齐青瓷,至唐代晚期此风更盛,除了整器模仿金银器的形制外,文献中所说的金银装瓷器、金棱瓷器、金银扣瓷器实际上都是瓷器模仿金银器的表现,这种现象经五代一直延续到北宋早期。
前述瑞典屋列系好物东方博物馆所藏的晚唐时期的白瓷莲花形狮盖香炉就是这类模仿金银器造型的例子。然而更多的实物表明,北宋中期以后的瓷器基本不再以模仿金银器造型为时尚,所以汝窑莲花形香炉所传达的历史信息,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北宋末年金银器影响瓷器造型的问题。
由上述可知,汝窑莲花形香炉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汝窑的认识,而且说明北宋晚期的瓷器在造型上仍有取材于金银器的倾向,同时也为汝窑瓷器影响同时期的高丽青瓷生产提供了力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