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的成型与修整 |
---|
发布时间:2018-07-02() 来源:互联网 作者: 阅读:1481 |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生活的享受与对艺术的追求,这时,许多人忽然对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城市里便涌现出了一批“陶吧”。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人们走进“陶D巴”,在飞速旋转的轮盘上,用泥土随心所欲地塑造着自己追求的艺术作品,于休闲放松之中尽情体味创作的欢悦。飞驰的轮盘伴随着逐渐成型的陶器,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将人们的思绪带往远古时代…… |
博物馆里过“六一” |
发布时间:2018-06-02() 来源: 作者: 阅读:4077 |
博物馆里过“六一” |
第二届丝绸之路彩陶与嘉峪关历史文化研讨会召开(一) |
发布时间:2018-05-21() 来源: 作者: 阅读:2365 |
第二届丝绸之路彩陶与嘉峪关历史文化研讨会召开(十一) |
发布时间:2018-05-18() 来源: 作者: 阅读:2161 |
马家窑彩陶展(一) |
发布时间:2018-05-18() 来源: 作者: 阅读:2382 |
马家窑文化彩陶——新石器文化的代表 |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2864 |
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因最早在甘肃省临洮县瓦家坪马家窑遗址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在青海东北部,宁夏南部也有遗存。马家窑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在甘肃的继承和发展,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在时间/顷序上,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马家窑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一一前2050年。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谈马家窑远古彩陶的收藏 |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695 |
马家窑文化,因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它出现于距今五千八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主要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其主要分布区域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境内,以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为主地带。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马家窑彩陶片 |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455 |
小晏工作于甘肃博物馆,我和他是在扬州文物培训中心古陶瓷鉴定班认识的,一见如故。临别时,我送了他许多青花瓷片,他很感激,说扬州在新石器时期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也有一些原始陶器出土,但由于地域关系,基本不见彩陶的踪影,以后一定会在当地古玩市场买些彩陶标本送给我。事隔数年,我几乎忘了这件事。今年烟花三月,小晏托一位来扬州旅游的朋友,不远千里带给我一块彩陶标本,这位西北汉子果然不食前言。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南昌至泰宁行旅日记 |
发布时间:2018-05-14() 来源: 作者: 阅读:2711 |
十点,我们登上锦河边的大观楼。大观楼是高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临江而立,前俯锦江和浮桥,后倚市政府大院,非常气派。大观楼至今依然保留着明清建筑特有的风貌,飞檐、格窗、回廊,每一处都散发着悠悠古韵。当华灯初上,锦江两岸灯火通明,大观楼更是显得璀璨耀眼。 |
澳大利亚旅行曰记 |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 作者: 阅读:2848 |
第一次去澳洲,领略那里的寒暑之变,体察宇宙运行中太阳的造化与旋转,欣赏它带给不同位置地球的影响,以及由此而生成的丰富和精彩,那是多么美好和浪漫的游程。 |
马家窑文化综述 |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558 |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瑞典学者安特生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的黄土坪上发现了大量的彩陶。绚丽的光彩,奇美的造型,竟然把这位考古工作者惊呆了!当他抚摸着这一件件惊世的彩陶时,竟激动地高呼:“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从此,“马家窑文化”的名字便作为一个灼灼生辉的学术名称不胫而走,传遍海内外。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马家窑文化发现及命名 |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554 |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马家窑文化的特点 |
发布时间:2018-05-07()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阅读:1641 |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
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马家窑文化马家窑彩陶鉴定马家窑彩陶文化马家窑彩陶研究彩陶收藏 |
孙宏开、刘光坤--马家窑文化与羌人 |
发布时间:2018-04-19() 来源: 作者: 阅读:4887 |
我们从考古资料中发现,中原大地早在一万年前就开始酝酿中华文明。考古学家王巍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大体万年奠基,栽培农业开始出现;八千年起步,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端倪;六千年加速,社会出现明显分化;五千年进入,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四千年过渡,由古国文明向邦国文明过渡;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由夏商周时代的王国文明发展成为帝国文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2]。 |
娜达利娅:的黎波利也文化中的彩陶艺术 |
发布时间:2018-04-19() 来源: 作者: 阅读:5207 |
在公元前5500到4000年之间,农耕文明开始发展,人们从采摘植物、捕鱼捕猎逐渐过渡到种植植物和圈养动物。次新石器时代取代新石器时代,金属的时代来临。公元前6000年到3000年间,在东欧南部存在过一种独特的古代文化,这个文化以它的彩陶文化闻名于世。和这个文化相关的最早的考古发现发生在罗马尼亚。 |
马家窑文化与羌人 ——语言学的视角 |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作者: 阅读:2937 |
我们从考古资料中发现,中原大地早在一万年前就开始酝酿中华文明。考古学家王巍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大体万年奠基,栽培农业开始出现;八千年起步,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端倪;六千年加速,社会出现明显分化;五千年进入,形成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四千年过渡,由古国文明向邦国文明过渡;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由夏商周时代的王国文明发展成为帝国文明。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②]。 |
马家窑文化:一座有待开发的宝藏 |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作者: 阅读:3698 |
愈是寻找幽远而纯粹的源头,愈是能够找到我们未来的方向。史前马家窑,史后敦煌学,这两座文化宝藏都位于甘肃。敦煌文化首先由外国学者进行研究,再转向国内研究,成了极为热门的学术课题,形成“敦煌学”,具有世界性的文化影响;而光辉灿烂的“马家窑文化”,还是一座有待开发的文化宝藏。 |
彩陶的起源及历史背景 |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作者: 阅读:11447 |
192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发现我国第一批彩陶,这是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第一次正式发掘,所以说,中国现代考古学在一定意义上是以研究发掘彩陶文化为开端的。从那时起至今的80余年中,考古工作者者发现了上万个含彩陶的古文化遗址,以及数十万的彩陶。我国彩陶文化历时之久远、分布之广泛、图案之丰富、谱系之繁复,。 |
从龙凤的相斥相容看 中国古代民族的冲突融合 |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作者: 阅读:4021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冲突和融合, 在文化形态中具有鲜明的表现,龙凤的相斥相 容就是其典型的反映 。 龙凤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最初它们却是两大对立集团的图腾 。伴随着民族的冲突, 龙 、凤这两神物之间也 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它们从相斥到相容的过程, 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冲突 与融合同步 。 |
马家窑文化是贯穿中国史前三千年最高的文明形态 |
发布时间:2018-03-23() 来源: 作者: 阅读:4726 |
根据目前大量考古发掘统计数据及权威专家学术结论,在中国版图内有史前文化遗址至少过万处,文化遗址若“满天星斗” ,分布在祖国大江南北、东西各处,时间跨度从史前至万年前左右。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静云先生《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中国上古文明起源故事,其在3年后即2016年4月又出版120万字巨著《天神与天地之道: |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