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南马镇的“绕川土阶三等古墓”就是禹王帝遗骸之陵

    大禹生活在距今约4000余年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缔造者和第一位君主,中国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治水英雄。虽然现在绍兴有“大禹陵”,但是对于大禹的葬身之地,历史上一直有多种声音,绍兴禹祠廊下墙壁上的“禹辩碑”,也记录着历史学者考辨大禹葬地之辞。 

    近日,以南马文化站的蔡拱生为代表的绕川古墓考察调研小组语出惊人:东阳市南马镇绕川村的“绕川土阶三等古墓”就是禹王帝遗骸之陵…… 

    “绕川古墓”是禹王帝陵? 

    古墓就位于离绕川村约2公里的山上。从山对面的水泥路上看去,山顶有一处特别高的树梢,带队的绕川村民许加德说,那就是古墓所在的地方。 

    许加德说,20多年前,他经常要翻越这座山,每次都绕着古墓的围墙而走,却一直没有注意过,直到今年清明节后,外人纷纷前来观看古墓,于是他也和村民们一起上来看个究竟。 

    走到半山,在一个丘陵山坳上,有一块平缓的坡地,前面突然出现了一圈石块砌成的城墙。城墙有一个缺口,走进去,就是古墓的范围。墓座山的四周,被青山绿水环抱,墓座坚实宽敞,墓前有明堂,土砌台阶和石砌小城池,甚是气派,但是没有墓碑。 

    从墓坛往前数,第一层是墓前明堂,第二层是第一等土阶,第三层是第二等土阶,第四层是第三等土阶,第五层是第三等土阶底座部的基础层,每等土阶的高低差约一米。第六层建筑是全部用原始片石精砌而成的远古时代的简易墓守城墙,底部宽3米、高3米,长约40米。整座墓陵建筑面积占地一亩左右。 

    墓座中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原始自然石,没有用任何铁器敲凿加工过的痕迹。墓坛像一个圆锥体,中间高,周边低,经丈量,墓坛直径约6.5米,高出地面1米至1.5米。墓坛顶部,用原始片石精砌,严严密密,至今没有任何塌陷。虽然原先覆盖在片石上部的泥土保护层已被雨水冲刷,但基本保持高出地面三尺。从墓顶到第三等土阶底座下的基础层之间的高低差约4.7米(折14尺)。 

    今年65岁的蔡拱生是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专家。蔡拱生说,从以上墓坛现状看,可见这是一座罕见的古墓,它的主要特点是:历史悠久,上无塌陷、下无及水,结构牢固,土阶三等,占地一亩,其中土阶三等是最基本特征。为此,他将其暂命名为“绕川土阶三等古墓”。 

    蔡拱生说,今年初,东阳市政府提出要对众多古墓进行保护,他就决定开始考察这座古墓,结果发现,这座古墓的规制竟然与《精编白话廿六史》记载的“禹王帝陵”形状一致。 

    那么,“绕川土阶三等古墓”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禹王帝陵?蔡拱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猜想。 

    古墓与《吴越春秋》《越绝书》记载中的禹王帝陵形状一致 

    关于禹王帝陵,《吴越春秋》中《越王无余外传第六》有如下记载:“(大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会稽之山,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坟高三尺,土阶三等。’葬之后,曰:‘无改亩,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 

    蔡拱生说,用本段记载内容,对照墓坛现状,绕川古墓极为符合禹帝遗命。禹帝对墓葬主要有两个要求:一是“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下无及泉”,虽然“苇椁桐棺”我们没法看到,但“穿圹七尺、下无及泉”是完全可以估算到的。从墓前明堂至第三等土阶底座之间的高低差经丈量有14尺左右。如果真的是挖圹七尺,那么这个圹底还可以高出第三等土阶底座处6~7尺。现露出地面的,第三等土阶底座处就是不见泉水,保持干燥,可见比这个底座高6~7尺的墓圹是绝对不会有泉水的。即使有水,它也会下渗到第三等土阶的底座处流出去。而且,到现在,此底座一直保持干燥,从没有积水。 

    二是“坟高三尺,土阶三等。”从丈量的结果可以看出,墓坛高出地面3尺至4.5尺之间;土阶三等,各等土阶虽有大小之别,但各等土阶之间的高低差在一米左右,等阶清晰。 

    蔡拱生认为,对照禹帝遗命,这古墓就是“完全按禹帝遗命建造,并一字无差”。 

    对禹王帝陵,在《越绝卷第八 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中,还有更为详尽的记载:“(禹)因病亡死,葬会稽。苇椁桐棺,穿圹七尺,上无漏泄,下无即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延袤一亩。尚以为居之者乐,为之者苦,无以报民功,教民鸟田,一盛一衰。” 

    蔡拱生说,细细品味,《越绝书》的记载与《吴越春秋》的记载基本相同,不过,《越绝书》的记载更为详细。比如说,“上无漏泄,下无即水”之说,比禹帝遗命更详细。还有,面积是“延袤一亩”。巧的是,绕川古墓的面积也正好在一亩左右。

    当地流传有丰富的文化基因———故事 地名 

   在南马一带,关于大禹的传说非常多。《大禹在南马金鸡弄治水》在南马家喻户晓。相传古时,东阳到永康的最近便道穿过绕川海螺山脚。大禹率队在绍兴丫溪治水,欲借机到缙云看望三苗,带着应龙,途经海螺山脚,发现南马一带遭受洪灾的民众在海螺山脚搭棚居住,询问情由后,决定到金鸡弄治水。 

    南马镇花园村方店小区的考古爱好者方士祥,搜集了许多件大禹到南马金鸡弄治水的遗证。2008年6月,他还在家里办了一个乡土文化展,把近些年野外考察的结果收集起来,重点展示“大禹治水开凿金鸡弄”的有关物证和现场调查结果。 

    除了故事外,一个地方的地名也是文化基因的延续证明。作为夏代越国先祖的文化基因遗存,在绕川村中就有古夏宅院、西周堂等古村落地名遗存,在南马镇内还流传着余街畈、三余和后王等古村名。 

    相传,夏少康帝封庶子无余于越,祭祀禹墓。无余与随众先在距禹墓10里左右的东阳市南马镇镇西余街畈处落脚(因乡民喜欢“余”,不喜欢“无”;慢慢在流传中就去掉了“无”字,只留下“余”字了)。 

    原先,无余是住在大禹来金鸡弄治水时扎营住过的石鼓岭处(在历史上称为人民山居),然后教人民因地制宜造大小不等的水田(称教民鸟田,即像鸟造窝一样的造田),取鸟田之利祀祭禹墓。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条以余氏居住为主的街道,还有一畈余氏耕种的水田,故称为余街畈。 

    后来,一场洪水将街道和田畈冲毁了,余街畈的余氏有的随洪水冲到了下游靠岸,有的向高处迁徙。其中有三户迁离到该村东边一公里路处,名字就叫三余,现还留有地名叫三余。还有一户迁到了江对岸离禹墓三公里左右的较高广处。 

    由于这场洪水,祭祀禹墓的行为被断绝了10多年。后来,迁到了江对岸离禹墓三公里左右的较高广处落住的这户,出了一位壮士叫无壬。他讲究君臣之义,恢复了禹祀。越王勾践就是无壬的子孙,后人就将此处取名为“后王”。 

    记者发现,余街畈和三余等村在《南马镇2012年底各村基本情况表》中依然留有名字,不过“后王”已经看不见了。 

    南马镇绕川村发现了与《越绝书》和《吴越春秋》中记载的禹王帝陵形状一致的古墓,又有禹王生前在东阳治水等民间故事流传,还有越国先王无余留下的夏越古村落遗址名等文化基因遗存,综合这些理由,蔡拱生提出了崭新的观念:东阳市南马镇“绕川土阶三等古墓”就是“禹王帝遗骸之陵”。 

    禹王帝陵在《史志》中有详细记载,虽然在绍兴有大禹陵,可是禹的墓葬在现实中一直未被发现过。蔡拱生期待自己的考察能抛砖引玉,帮绕川古墓找到其真正的主人。

作者:佚名   来源:金华新闻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 作者(佚名)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