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中,蛙纹并不是经常可以见到的,偶尔出现在早、中、晚各期,因而是一种特殊的少见的纹饰。这些蛙纹的身体结构大体相同,但表现与装饰手法各不相同,其风格均显示了所处时代的烙印。它们之间应存在着一定的传统联系。
甘肃境内的仰韶文化至今未发现早、中期的蛙纹。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属早期半坡类型,在其出土的一件陶盆内壁绘有黑彩写实蛙纹。半月形头部,两个圆点表示眼睛,圆形躯体,上饰点状纹,四足形态生动,令人联想起一只企图爬出陶盆的蛙类。黑点大小不一,且不甚规整,风格古朴,憨态可掬。河南陕县仰韶中期庙底沟遗址出土的蛙纹饰于陶盆腹部,残缺不全,但可大致判定仍为蛙的形象,总体风格同早期类似,但头部较小,仅有一黑点,身躯分隔为两部分,形象略逊于早期。有人认为这是龟类形象。
大地湾仰韶晚期第820号房址中出土一件残小口壶,编号为F820:15。该器物泥质红陶,小口,颈部加饰一条凸施纹,圆肩圆腹,下腹部残失。肩腹部饰一似蛙似龟的动物形图案,黑彩,头部整体涂黑呈椭圆形,以两个小圆形空白表示眼睛,顶部另留一小三角形空白,圆形躯体,饰网格纹,残留两足。腹部另一侧饰类似蛙腿的圆点弧形纹。该房址属偏早阶段。此蛙纹图案化风格较浓厚,与早中期相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天水师赵村五期出土了一件蛙纹钵,此蛙绘于陶钵内壁。与大地湾相同的是,均以网格纹表示躯体,头部涂黑,呈椭圆形。不同的是以空白中的圆点表示双目,躯体分隔为两半。与仰韶中期相比,共同之处是躯体分为半圆,四足中两足向前,两足向后,似游动中的形象。明显差异之处是晚期蛙纹躯体饰网格纹,中期的写实变为晚期的图案化、规范化。
马家窑文化中也出土有完整的蛙纹,与仰韶文化晚期非常相似,只不过网格纹更为细密,头部未涂黑,双目以单独的圆内黑点表示。由此说明,马家窑文化的许多彩陶因素是汲取、继承了仰韶彩陶的精华发展起来的。
从鱼纹、蛙纹到鲵鱼纹,史前先民描绘的动物大多集中在水生动物或两栖类动物方面,究其原因,它们是人类日常接触、观察最多的温顺动物,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良好的生态环境。
上篇:
下篇: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