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带你了解马家窑文化

定西是中华文明的重爱发祥地之,也是人类繁衍生息、进化发展的摇篮之一。勤劳勇敢的先民们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劳动生活,创造了灿烂的远古文明。1923年,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临洮马家窑村的黄土台地上发现了大量彩陶。此后,我国学者裴文中、夏鼐等也在这里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确认这是距今约5000年到4000年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的一种有明显地方特色的远古文化。20世纪40年代,夏鼐先生命其名为“马家窑文化”。1988年,国务院公布临洮县马家窑文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家窑文化同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起,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代表。

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东到渭河上游,西到酒泉和青海东北部,南到西汉水流城,北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而位于其核心地带的今定西市各县区,遍布着马家窑文化的遗存。

马家窑文化以其光彩夺目的彩陶而著称于世。当时人类的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作为主要生产工具的石器,根据各种不同用途而制造,因而更为适用,如石斧、石锛、石刀、石镰、石杵、石镞等。随着种植业、饲养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相对稳定、人们的审美理念和制作技术也与时俱进,制作的陶器比以前更多、更精美、更具有特点。他们无与伦比的智慧将史前彩陶文化推到了一个巅峰。马家窑彩陶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马家窑文化的陶器造型独特而丰富,花纹图案绚丽多彩。其图案有反映农业和植物采集的草叶纹、花卉纹、禾穗纹、豆瓣纹,有反映渔猎的网格纹,有反映多子生育观念的葫芦纹、鱼纹,有反映大自然的流水漩涡纹、水波纹、起伏山川纹,有反映社会活动的人形踏歌舞蹈纹,有代表文字雏形的“田”字纹、“十”字纹、“米”字纹等。1974年,出土于陇西县吕家坪的一件马家窑文化尖底彩陶瓶,瓶身外壁饰以四方连续的漩涡纹,图案结构严密紧凑。这种漩涡纹与作为水器的尖底瓶十分协调。它既是马家窑文化类型早期彩陶的代表作,也是一件优美的艺术品,属国宝级文物。

马家窑文化彩陶凝结着先民们对自然的崇拜和精神的寄托。除作为日常生活用具的缸、碗、盆、壶、瓶、钵、罐等外,还有祭祀、庆贺专用的陶质乐器“土鼓”。土鼓像一口深腹缸,口沿外有蒙兽皮的鋬纽,中部有对称的散音孔,可以放在地上敲击,也可以由二人抬着,边走边敲。有当丰收或有喜庆祭祀时,人们手持玉璧,载歌载舞,用土鼓伴奏。

马家窑文化的建筑、石器制作、骨器制作、纺织技术亦达到很高的水平。房屋为半地穴式,分方形和圆形两种,并进行了地面的防潮处理,在筑平的地面上抹一层草衣泥,然后在上面盖一层“白石灰面”,表面打磨得很光滑。房屋用木柱支撑,下面还垫有石柱础。骨器如骨匕、骨刀、骨锥等均磨制精良,刃部锋利,式样美观。特别是缝纫用的骨针,其大小相当于现在用的中号钢针,四五千年前的先民们能制造出如此精细的骨针,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以兽皮、粗麻布为衣,头发盘起后用骨笄、石(玉)笄或木笄别住。妇女颈部、胸前佩戴着蚌壳、兽牙、兽骨制成的项链,头上插着鸟羽做的装饰品,手臂上戴着陶环(镯)或用乌腿骨做成的臂链(钏)。从通渭县何家山和漳县、临洮县等地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折矛蚌分析,这种产于东海的折矛蚌,是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来的,从而可知马家窑文化时期就已物质交流。

马家窑文化可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三种类型。三种类型一脉相承,但又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主要区别仍在于具有代表性的彩陶图案上。如马家窑类型的彩绘以黑色为主,马厂类型的彩绘为黑红两色,半山类型不但黑红二彩相间,而且还有锯齿形花边纹。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美丽康乐) 作者(美丽康乐) 阅读()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