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官网,欢迎您!

615-195

  • 100-100官方微信
    • 100-100
  • 100-100会长微信
    • 100-100
1200-300
公告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公告栏 > 其他 >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

陶瓷进化史02丨中国古代陶瓷之彩陶、黑陶

陶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晚期,到了新石器时代,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到4000年前左右,制陶成为了原始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全国各地,主要有裴李岗、磁山、河姆渡、大溪、仰韶、大汶口、崧泽、良渚、马家窑、龙山、二里头、寺洼等。

而在诸多的考古遗址中,陶器的发现主要为彩陶与黑陶,彩陶的代表是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黑陶的代表是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与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

以装饰取胜的彩陶: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

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彩陶。到了仰韶文化时期,中国彩陶文化趋于成熟。仰韶文化是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首次被发现,时间跨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于今天的甘肃到河南之间有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精美彩色花纹,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彩绘颜色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纹饰以花卉和几何形为主,也少数动物纹。装饰花纹大多采用同一内容的花纹相连组合,绘制在陶器口部和腹部,或者敞口器物的内底部位。

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属于铜石并用的时代,因发现于甘肃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距今约5800─405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等地。仰韶文化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异军突起,是远古彩陶的一个顶峰。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别发达,彩陶器比比例高,画彩的部位多,许多细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满花纹,纹饰繁缛多变而又具有明显的统一风格,表明画彩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以造型见长的黑陶:

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的大汶口文化约为公元前4040—前2240年,陶质从早到晚出现有红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四类,并出现白陶、蛋壳陶。陶器装饰以镂刻和编织纹最具特色。常见的纹饰则有锥刺纹、附加堆纹、弦纹、划纹和篮纹,彩陶不多。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出现的两个新品种,表明了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

一是轮制陶器开始出现。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旋转,另一人以双手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型。用此种方法制坯,更快、更薄、更规整。

二是烧制技术有所提高。陶窑的改进将窑室扩大,缩小火口,增加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数量,窑内热力分布更加均匀、温度更高,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

三是开始使用高岭土,因而烧制出白色的陶器,部分白陶上还绘制图案花纹。白陶的出现是瓷器的基础。

龙山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黑陶陶艺制作的鼎盛时期。蛋壳黑陶在此时最有代表性,薄而致密,漆黑光亮,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的赞誉。

良渚文化稍晚于龙山文化,分布于钱塘江下游和太湖地区。除玉器外,良渚文化出土陶器多泥质轮制的黑陶,典型多样,制作精良,大多轮制,表面打磨,烧后呈黑色光泽。

上篇:

下篇:

分享到:

来源(百家号) 作者(青山学舍) 阅读()
标签
相关内容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

    地址:甘肃省临洮县南关1号临宝斋文化楼

    电话:0932-2248229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鉴藏委员会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城隍庙西一楼6号临宝斋

    电话:+86 13893202682 0931-8400685

    来信来稿:3027199@qq.com

    164-100

    Copyrights©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总访问 次  陇ICP备05004307号  设计制作 宏点网络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402000025号